发布:2019-03-26 浏览:2047次
纺织印染是对纺织物进行物理、化学处理过程的综合。例如在纺织物上增加花纹、图案,改变纺织物的颜色以及相关的前处理工艺等。通过使染料和纤维物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将会使得纺织物具有一定色泽、光泽度。根据印染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印染过程分为棉纺织印染、麻纺织印染、毛纺织染整、丝绸印染等。
中国纺织印染行业发展较快,印染企业集中于沿海五省,地域集中度极高加工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已是纺织印染生产大国。但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同步。主要印染大类产品出口的平均单价比同期进口单价低,说明中国印染产品档次较低,附加值不高;企业普遍看重的是色彩以及产品功能的开发,却忽略了印染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印染企业大多以来料来样加工为主,在工艺技术、品种开发和经营管理上多处于模仿追随,自主的品牌较少,研发创新能力差;染整设备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在线控制技术,开发新设备,制造精度和配套件,节能、环保,售后服务等方面都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印染行业市场竞争较为充分,虽然行业正处在去产能的节奏下,但企业数量依旧众多。据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统计,截止 2016 年 9 月,全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约 1770 家。特别是中低端印染市场,“低、小、散”企业充斥,产业附加值低,市场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
全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依旧众多
(二)需求端:印染应用仍最广泛,下游需求企稳回升
1 、印染是纺织服装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染色形式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我国古代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地丰富。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红色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印染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中作为中间环节为下游服装制造企业提供面辅料。面料着色领域目前共三种生产方式,分别为印染布、色织布和色纺纱。其中色织布和色纺纱因适用范围小、销售单价高尚未形成较大规模。该领域仍以印染布为主要的染色形式,约占全球着色面料的 80%。
色纺纱发展迅速,形成寡头垄断,市场份额仍较小。根据显示,2009 年我国纺纱总产能在 1.1 亿锭左右,其中色纺纱产能约 500 万锭,约占 4.5%,近年来色纺纱用途逐渐拓宽,特别在家用纺织面料、衬衣及休闲装面料领域增长潜力巨大,但市场份额仍较小,2016 年约占成衣总量的 6%左右;色纺纱产业两大寡头华孚色纺、百隆东方 2016 年产能合计约为 34 万吨,占中高端色纺纱 80%左右的份额。
色织布市场发展稳定。根据数据,色织布占全球棉纺行业份额仅为 7%,未来伴随消费者对于服装色彩等需求愈加时尚与多变,色织布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全球高端色织布产量约为 8 亿米/年,中国占35-40%份额,约为 3亿米/年。
印染在面料着色领域应用广泛
2 、下游需求回暖,人民币贬值拉动出口
内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程度加深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服装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据统计,2016 年我国服装市场规模达 17976 亿元,同比增长 5.1%,且未来五年将以 4.4%的年均增速平稳扩张,至 2021 年实现销售额 22394 亿元人民币。
此外,2015 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服装零售额开始回升,2016 年单月同比增速逐步提升,11 月单月全国百家、50 家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 3.0%和 1.9%,目前行业处于弱复苏阶段并有望持续。
2002-2021年中国服装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速
2007-2016年服装类零售额当月同比(%)
出口业务在我国印染行业中占重要地位。2011-2016 年,印染布出口占比逐年增加,2015 年达到 41.3%,2016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升高态势。数量方面,2012-2015 年出口量年均增速为 7.4%,2015 年出口 206.6 亿米,2016年上半年为 105.4 亿米,出口量增加和印染布价格的提高从两侧发力拉动出口额增长。三年间出口额(以美元计)年均增速为 7.8%,2015 年实现出口额 243.1 亿美元。如果人民币在 2017 年继续贬值,将对出口占比逐年升高的印染企业形成利好效应,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印染行业的供需格局。
印染行业出口占比逐年升高
2012-2016年H1印染布出口情况及同比增速